2016最新中考动态
2016中考录取分数线
2016中考成绩查询、中考查分
2011湘西中考语文试题试卷及参考答案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1-10-12
14.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请找出句中的两个关键词分析一下表达效果。(3分)
答:
15.为什么“我”看见了儿子的日记以后“深奥有一种触电的感觉”?
答:
16.在第⑨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后再补写一个句子,使这与前面的句子句式相同,意义相关,构成一个整体。 (2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题。(7分)
来自地下的情报
陶世龙
1800多年以前,在东汉的京城洛阳,有位著名的学者张衡,一天,他告诉大家:京城西边有的地方发生了地震。可是人们并未感觉到震动,谁也不肯相信。过了几天,送信的使者骑着快马带来了消息,果然那天在甘肃西部发生了地震。
是谁那样迅速地向张衡报告了地震的消息呢?不是别人,正是地震自己。
原来在发生地震的时候,从地震的发源地向四面传出了一阵阵波动,这种波动叫做地震波,地震波到了哪里,哪里就有震动。地震波跑的速度很快,有一种跑得特别快的叫做纵波,在地壳中传播的速度达到每秒五六千米;另一种跑得较慢的,在地壳中传播的速度也有每秒二三千米。要知道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最快也不过每秒1/4千米左右,就可以想到地震波传播得是多么快了。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和它是在什么物质中进行传播有关,物质的弹性愈强,地震波在其中传播的速度也愈快。当地震波传到地面时,还能激发地壳表面产生一种只能沿地壳表面传播的波动,叫做表面波,地震时造成地面各种破坏的多是由于这种波动。
表面波的速度也不慢,每秒有3000多米。
因此,一处发生了地震,在它周围的地区很快就会感到:愈是靠近地震发源地的地方,感到的震动愈强,愈远愈弱;地震的程度愈剧烈,所能影响的范围也愈大。
单凭人的感官来察觉地震波的传播是很不够的,当震动变得很微弱以后,人就不能发现了,这时用仪器才能测出。张衡在公元132年发明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因此他能在一般人不能察觉的情况下得知什么方向发生了地震。
近代的地震仪不仅能实知震动的存在和来自何方,还能查出震动的强烈程度以及传播速度的变化。
有了这些资料,我们就能准确地找出地震发源地的所在。
地震的发源地通常是地壳发生断裂、塌陷或是有火山喷发的地方。
人为的原因也可以引起大地的震动,火车过时,附近尚感到震动,核武器爆炸当然更要引起震动了。因此,研究地震波传播的规律对国防有重要的意义。
地震波的研究还广泛应用于找矿以及其他需要了解地下情况的地方,因为地震波像光波一样在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会发生折射或反射。我们用爆炸人工制造地震,使地震波向地下传播,这时地震波就会有因地下岩石或矿体性质的不同而发生折射或反射的,遇到地下有裂缝、空洞等时也会改变前进的方向。我们将折射和反射上来的地震波用仪器接收下来,研究它在地下旅程中速度的变化和在多深的地方发生了折射和反射,就可以查明地下许多情况,帮助我们找到矿藏和提供其他方面所需要的资料。
地震波像探照灯一样,给我们照亮了地下的世界,使我们得到了来自地下的许多重要的情报。
(摘自《解放军报》)
17.本文说明的对象是( )(2分)
A.地震波码B.震源C.地震D.地震仪
18.下列选项不符合文章内容不得的是( )(2分)
A.文章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地震波的作用。
B.本文先讲述张衡的故事,其作用是为了引出说明的内容。
C.跑得最快的地震波是表面波,造成地面破坏最多的地震波是纵波。
D.地震的发源地通常是地壳发生断裂、塌陷或是有火山喷发的地方。
19.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运用了 、 说明方法。(任写两种即可)(3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0~23题(6分)
谈读书
①就读书而言,泛读测览是必不可少的,但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必须选择一部分最重要的著作加以精读和背诵。
②这是被古今中外许多人的成功经验证明了的。
③宋朝欧阳修的散文继承了韩愈等散文大家的风格,语言平易清新,更富于抒情色彩和诗的素质。他的后人说他小时候是在背诵了古人许多优秀诗文后才开始写诗的。稍大后,靠借书来读,对有些书则是边抄边读,细细咀嚼,如此,书未抄完,已能成诵。毛泽东曾介绍他五读《红楼梦》的经验:“先当故事读,后当历史读”。并且告诉身边的同志说:“《红楼梦》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列宁曾指出:“应该有系统地学习一些东西,否则像这样泛泛地‘读书’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又说:“第一次阅读时不明白的地方,下次再读的时候,或者后来从另一方面来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明白的。”前人的这些实践和论述都深刻地阐明了精读背诵在读书中的重要地位。精读和背诵有助于你透彻地理解内容从而丰富你的学识。
④我自己在几十年的实践中深深感到,对于有些重要著作,必须反复阅读,甚至达到“背诵如流,烂熟于心”的程度,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其中的观点解决教学与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我曾经多次有过这样的体验:想用某一观点说明某一问题时,发现那个观点在自己的记忆中并不清晰,又没有作下笔记,那感受就像要开门又打不到钥匙一样。我后来下决心精读背诵了一批重要著作,这种“找不到钥匙”的现象才大大地减少了。
⑤精读和背诵典范著作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显著的效果。第一,可以吸取典范作品的先进思想和美学理想,充实自己写作的内容。第二,可以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式,使自己笔下消去简陋,增添文采。第三,可以学习谋篇布局的技巧,加强自己作品的表现力。古人将这个规律总结为:多下苦功读些书,作文时就会从容不迫。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21.下列句子与毛泽东、列宁有关读书的论述意旨最相近的一项( )(2分)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C.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于自知。 D.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22.第③段中的几个论据是依据什么顺序安排的?请用第②段的一个短语回答。(2分)
答:
2011湘西中考语文试题试卷及参考答案
答:
15.为什么“我”看见了儿子的日记以后“深奥有一种触电的感觉”?
答:
16.在第⑨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后再补写一个句子,使这与前面的句子句式相同,意义相关,构成一个整体。 (2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题。(7分)
来自地下的情报
陶世龙
1800多年以前,在东汉的京城洛阳,有位著名的学者张衡,一天,他告诉大家:京城西边有的地方发生了地震。可是人们并未感觉到震动,谁也不肯相信。过了几天,送信的使者骑着快马带来了消息,果然那天在甘肃西部发生了地震。
是谁那样迅速地向张衡报告了地震的消息呢?不是别人,正是地震自己。
原来在发生地震的时候,从地震的发源地向四面传出了一阵阵波动,这种波动叫做地震波,地震波到了哪里,哪里就有震动。地震波跑的速度很快,有一种跑得特别快的叫做纵波,在地壳中传播的速度达到每秒五六千米;另一种跑得较慢的,在地壳中传播的速度也有每秒二三千米。要知道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最快也不过每秒1/4千米左右,就可以想到地震波传播得是多么快了。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和它是在什么物质中进行传播有关,物质的弹性愈强,地震波在其中传播的速度也愈快。当地震波传到地面时,还能激发地壳表面产生一种只能沿地壳表面传播的波动,叫做表面波,地震时造成地面各种破坏的多是由于这种波动。
表面波的速度也不慢,每秒有3000多米。
因此,一处发生了地震,在它周围的地区很快就会感到:愈是靠近地震发源地的地方,感到的震动愈强,愈远愈弱;地震的程度愈剧烈,所能影响的范围也愈大。
单凭人的感官来察觉地震波的传播是很不够的,当震动变得很微弱以后,人就不能发现了,这时用仪器才能测出。张衡在公元132年发明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因此他能在一般人不能察觉的情况下得知什么方向发生了地震。
近代的地震仪不仅能实知震动的存在和来自何方,还能查出震动的强烈程度以及传播速度的变化。
有了这些资料,我们就能准确地找出地震发源地的所在。
地震的发源地通常是地壳发生断裂、塌陷或是有火山喷发的地方。
人为的原因也可以引起大地的震动,火车过时,附近尚感到震动,核武器爆炸当然更要引起震动了。因此,研究地震波传播的规律对国防有重要的意义。
地震波的研究还广泛应用于找矿以及其他需要了解地下情况的地方,因为地震波像光波一样在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会发生折射或反射。我们用爆炸人工制造地震,使地震波向地下传播,这时地震波就会有因地下岩石或矿体性质的不同而发生折射或反射的,遇到地下有裂缝、空洞等时也会改变前进的方向。我们将折射和反射上来的地震波用仪器接收下来,研究它在地下旅程中速度的变化和在多深的地方发生了折射和反射,就可以查明地下许多情况,帮助我们找到矿藏和提供其他方面所需要的资料。
地震波像探照灯一样,给我们照亮了地下的世界,使我们得到了来自地下的许多重要的情报。
(摘自《解放军报》)
17.本文说明的对象是( )(2分)
A.地震波码B.震源C.地震D.地震仪
18.下列选项不符合文章内容不得的是( )(2分)
A.文章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地震波的作用。
B.本文先讲述张衡的故事,其作用是为了引出说明的内容。
C.跑得最快的地震波是表面波,造成地面破坏最多的地震波是纵波。
D.地震的发源地通常是地壳发生断裂、塌陷或是有火山喷发的地方。
19.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运用了 、 说明方法。(任写两种即可)(3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0~23题(6分)
谈读书
①就读书而言,泛读测览是必不可少的,但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必须选择一部分最重要的著作加以精读和背诵。
②这是被古今中外许多人的成功经验证明了的。
③宋朝欧阳修的散文继承了韩愈等散文大家的风格,语言平易清新,更富于抒情色彩和诗的素质。他的后人说他小时候是在背诵了古人许多优秀诗文后才开始写诗的。稍大后,靠借书来读,对有些书则是边抄边读,细细咀嚼,如此,书未抄完,已能成诵。毛泽东曾介绍他五读《红楼梦》的经验:“先当故事读,后当历史读”。并且告诉身边的同志说:“《红楼梦》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列宁曾指出:“应该有系统地学习一些东西,否则像这样泛泛地‘读书’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又说:“第一次阅读时不明白的地方,下次再读的时候,或者后来从另一方面来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明白的。”前人的这些实践和论述都深刻地阐明了精读背诵在读书中的重要地位。精读和背诵有助于你透彻地理解内容从而丰富你的学识。
④我自己在几十年的实践中深深感到,对于有些重要著作,必须反复阅读,甚至达到“背诵如流,烂熟于心”的程度,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其中的观点解决教学与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我曾经多次有过这样的体验:想用某一观点说明某一问题时,发现那个观点在自己的记忆中并不清晰,又没有作下笔记,那感受就像要开门又打不到钥匙一样。我后来下决心精读背诵了一批重要著作,这种“找不到钥匙”的现象才大大地减少了。
⑤精读和背诵典范著作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显著的效果。第一,可以吸取典范作品的先进思想和美学理想,充实自己写作的内容。第二,可以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式,使自己笔下消去简陋,增添文采。第三,可以学习谋篇布局的技巧,加强自己作品的表现力。古人将这个规律总结为:多下苦功读些书,作文时就会从容不迫。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21.下列句子与毛泽东、列宁有关读书的论述意旨最相近的一项( )(2分)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C.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于自知。 D.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22.第③段中的几个论据是依据什么顺序安排的?请用第②段的一个短语回答。(2分)
答:
2011湘西中考语文试题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6年中考信息不断变化,www.91zhongkao.com 91中考网提供的中考成绩查询查分、录取分数线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以相关招生考试部门的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