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最新中考动态
2016中考录取分数线
2016中考成绩查询、中考查分
2010年七台河中考物理考试说明及样题参考答案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0-12-24
龙东地区2011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
物理考试说明
一、 指导思想
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试题应有利于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学业水平;有利于引导新课程的实施,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目标;有利于引导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有利于高中学校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择优录取新生;有利于龙东地区教育事业的均衡谐调发展。
二、命题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编制试卷需遵循的首要原则。试题内容应科学、正确,表述应清晰无误;试卷的题量要适中;试卷结构要科学、合理,难易程度要适当;试卷形式要规范。
2、统一性原则。
按照统一的课程标准进行试卷编制,有利于促进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向纵深发展。物理命题要体现鲜明的导向性,同时又要体现试题对学生学习水平的选拔性,试卷要有较好的区分度和信度及效度。要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杜绝超过课程标准要求的拔高。引导教学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3、开放性原则。
试题要注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试题的结论或条件、试题的情景或过程、试卷的策略或形式等都可以适当的放开。允许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和不同的意见。
4、注重三维目标并重的原则。
要体现学生在学习期间所经历的过程和所运用的科学方法的考察;要注意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引导教学注重探究过程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科学地认识事物、分析现象和把握规律的能力。在试题资源选择上要融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内容,实现对三维目标的整体考察。
5、贯彻课程资源和试题资源相一致原则。
物理考试命题的资源选择要体现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从身边的学生生活中捕捉试题资源,从社会生产中收集素材。考查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引导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便引导课程开发与延伸。
三、命题依据
初中物理毕业学业考试命题以《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考查的内容和要求与标准的规定相一致;杜绝超过课程标准要求的拔高;教材以人教版教材为主。试题资源的选择要符合基层学校的教学实际。
四、考试范围
(一)声和光(10-12分)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说明:对于声音的现象的考察应包括对某些现象的探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知道声音有能量;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说明:社会对于声的利用及控制的方法要求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
4.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并能解释生活中有关的现象。
5.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6.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7.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说明:对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要求略有降低,更侧重于定性的物像关系的了解。。凸透镜的应用的考核要求知道照像机、幻灯机、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的原理,知道近视与远视的矫正方法。
8.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说明:物体颜色只需知道是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二)物态变化(3-6分)
1.能描述固、液、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
说明:对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能知道大致的范围。
3.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说明:知道水的熔点或沸点的值,并知道水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一些水的循环现象。有节约水的意识。
(三)电与磁(30-35分)
电流和电路(4-6分)
1.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的实例。
说明:让学生连接和读、画的电路应是简单的有实用价值的电路。将串、并联电路特点的学习置于生产、生活的应用情境中。
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3.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4.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金属导体电阻的因素。
5.知道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和作用,会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
6.初步了解半导体、超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和超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说明: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反映在节能和提高效率等方面。
欧姆定律及电功率(15-20分)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会测小灯泡的电阻。
4.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5.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说明:对电路知识的考察不涉及复杂电路的改画,计算不涉及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不要求混联电路的计算。能估算常见用电器的功率和工作电流。
6.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7.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说明:让学生利用已学的安全知识提出防止用电事故发生,消除不安全隐患的建议。逐步让学生形成关爱生命、关爱社会,安全用电的意识。
电与磁(4-6分)
1. 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2. 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
3. 探究导体在磁场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4. 能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
信息的传递(1-2分)
1.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说明:不要求电磁波的波长和频率的计算。
2.通过“了解波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四)力学(30-35分)
物质世界(8-10分)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2、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说明:纳米材料主要有高强度、高硬度、抗拉、耐磨的特点,还有体积小的特点。其应用前景很广阔。
3.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能对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质量进行估测。
说明: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没有限定使用哪种工具,有较灵活的选择余地。天平的考察不再要求背诵某种具体器材的操作方法,增加了许多“怎么办?” 、“为什么?” 。
4.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说明:密度的概念更强调“实验”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能利用密度知识进行质量、体积、密度的计算。
5.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说明:本主题的要求呈开放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了解诸如物质的弹性、硬度、延展性、高、低温耐受性等方面的研究对军事、航天、汽车、电力等科技发展的贡献和作用。
6.会用天平和量筒测液体和固体的密度,知道实验原理、过程及方法。
会选用器材设计“测定物质密度”的实验方案,并能描述研究过程及方法
运动和力(6-8分)
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说明:不考查有三个以上的参照物的相对运动问题。
2.知道长度单位及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3.能通过日常经验或参照有关物品粗略估测长度。
4.知道描述物体运动必须要有参照物,能选取不同的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5.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和粗测。
说明:不要求思维难度大的相对运动及其他综合计算。不考复杂的追击及相遇问题。
6.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示意图描述力。
7.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会测量力的大小。
8.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9.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惯性;能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有关惯性的问题。
10.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研究的过程和所运用的科学方法。
说明:理想实验仅要求学生知道它是建立在事实经验的基础上的思维方法,不要求解决其它物理情景的理想实验。
力和机械(6-8分)
1.能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2.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说明:没有指明哪种简单机械,要求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会使用杠杆和滑轮,了解它们的特点,而不必进行这方面的复杂计算。
压强和浮力(10-12分)
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2.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
说明:不要求计算不规则容器的繁杂计算和压强问题,但可以有定性的分析。压强只要求应用公式本身及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不要求与其他公式综合解决计算问题。
3.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说明:测量大气压强,在实验设备和方法上都有一定的难度。课程标准只提出了“了解”的要求。
4.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说明:阿基米德原理不做综合题。抓住两点,一是阿基米德原理本身,即浮力与所排液体所受重力的等量关系;二是浮沉条件,即物体的浮沉决定于浮力与物重的关系,它是二力平衡条件的延伸。只限于这两个条件的直接运用。过多的综合计算会冲淡学生对这两个重要物理规律的认识。
5.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说明:要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实际应用问题。
2010年七台河中考物理考试说明及样题参考答案
2016年中考信息不断变化,www.91zhongkao.com 91中考网提供的中考成绩查询查分、录取分数线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以相关招生考试部门的信息为准!